快捷搜索:  

白蛇传的故事

你认为《白蛇传》的故事到底起源于哪里?

看了所有答案,基本上全是在胡诌八扯,误人子弟。

《白蛇传》的起源是历史上法海赶走吃人白蟒这件事改编而来的。

历史上,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,俗名裴文德。

他从小就被送到寺庙修行,后来,来到江苏一座破败的寺庙里,并把它修好,这就是后来的金山寺。

根据当地县志记载,这里曾有一条吃人白蟒蛇出没,法海禅师将这条蛇赶进江里。

人们感念法海禅师的恩德,就编撰出法海降妖除魔的故事,并广为流传。

《白蛇传》的故事,一直到明末期间,法海都是正面人物,白素贞都是吃人的妖怪。

当然了,为了吸引眼球,在传播过程中,难免会添加点香艳的故事。

就像我们现在看的电影《画皮》和《聊斋》原著中的故事就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直到明末冯梦龙根据民间传说,将这个故事整理改编,收进自己的著作《警世通言》中。

取名为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,这基本就是现代《白蛇传》的雏形。

白娘子的形象也在冯梦龙笔下定型,就是美丽善良。

而与她相对的法海,自然就不受人待见了。

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《白蛇传》多是清朝剧作家,根据冯梦龙的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改编而来的,只保留了起源故事中,法海、金山寺和白蛇,这几个名字而已,和真正的起源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。

月淡风青,为您解题。

我认为《白蛇传》的故事原型来自唐代玄宗天宝年间的洛阳巨蟒事件。

故事中的主角白蛇、青蛇、许仙和法海都是人们不断演绎的结果。

《白蛇传》剧照洛阳巨蟒事件。

唐玄宗天宝年间,在洛阳东北的邙山里出现一条巨大的蟒蛇,大成什么样?光是脑袋就高达三米,身长三十多米。

这条空前绝后的大蛇引起了人们的恐慌。

幸运的是,当时正好有个天竺高僧善无畏(达摩掬多)在洛阳,他掐指一算,说道:“这条巨蟒想要水淹洛阳城呀。

我可得阻止他。

于是善无畏掐诀念咒,可能是这条蛇太过巨大,善无畏连着念了好几天,才把这条巨蟒给咒死。

这件事《新唐书》、《旧唐书》都有记载,应该有准儿。

因为这事儿,李隆基都没让这个外国和尚回家,当国宝那样待着,最后死在了中国。

天竺僧人善无畏除了新旧唐书,还有就是《宋高僧传》也有记载。

别误会,这并不是说善无畏是宋朝时的和尚。

因为赞宁和尚的这本书截止到宋朝初年。

他是接着唐代道宣和尚的《续高僧传》往后写的。

这本书里记录的比较详细。

玄宗在长安的时候,善无畏来的中国。

后来玄宗想去洛阳住些日子,就带了善无畏一起去。

主要是翻译佛经,抽空求个雨啥的。

三伏天到了,玄宗在宫里热的睡不着觉,就让高力士去找善无畏,让他给弄场雨降降温。

还准备了一大套求雨伴侣,幡幢螺钹。

善无畏说:“现在按理说不该下雨,既然.那好吧。

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。

梵言数百。

咒之须臾有物如龙。

其大如指。

赤色蛟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。

畏且搅且咒。

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。

(《宋高僧传》)这个有法力的钵盂是不是很眼熟?很可能就是法海收白蛇的那个同款钵盂。

这是钵盂,下面是巨蛇。

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。

欲决潴洛阳城耶。

畏以天竺语咒数百声。

不日蛇死。

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。

(《宋高僧传》)一件事,出现了三次,两次是正史,一次是佛门记录。

根据三点一线的原则,这个事大概是真的吧。

关键是这个故事中已经有了白蛇传的基本要素:和尚、有法力的钵盂、要水漫洛阳的蛇精。

有了影子,就可以编了。

于是,白蛇、青蛇、许仙、法海都浮出了水面。

《白蛇传》的故事逐渐成型。

先解决一个小问题。

法海是虚构的。

我说的是法海的原型——裴文德是虚构的。

法海出家前叫裴文德,裴文德是宰相裴休的儿子。

可是裴休在正史中并没有一个出家的儿子。

我是有证据的。

清代最终修订的《金山志》中说的明明白白,新旧唐书没记载,惠凯和尚的引文也不存在。

显然,惠凯说了谎。

《金山志》册页法海是创造的。

许仙的名字改了好几回,从《西湖三塔记》里的奚宣赞,到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里的许宣,再到玉山主人的许仙。

故事在不断变化。

只不过法海越来越坏,白素贞越来越好,故事的漏洞也越来越少,尤其是到了赵雅芝的《新白娘子传奇》,所有主角,包括法海,好像都没什么大毛病。

故事也更加好看。

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
《白蛇传》好比是一颗耀眼的珍珠,包裹在最里层的核是“善无畏咒死巨蛇”这一事实,在这个基础上,裹上了河南鹤壁的传说,裹上了法海的传说,裹上了西湖三塔的传说,裹上了雷峰塔的传说,加上人们对白蛇的同情和“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”的美好祝愿,最终成就了《白蛇传》这颗无比璀璨的珍珠。

《白蛇传》就像一条河,刚开始只是潺潺溪流,在历史长河中,不断有支流的汇入,慢慢就成就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,共同汇入了中华文明的大海。

教育,知识百科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